赶紧学起来!古人过七夕的传统习俗其实是这样的……

2023-08-22 15:09:39 来源:上游新闻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里,牛郎和织女已经通过鹊桥开始约会。

但事实上,更早一直被称作“乞巧节”的七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和男女恩爱没有关系。女性的心灵手巧、女红精湛才是这个特殊日子里的主角。“祭祀织女星,同时‘穿七孔针’这些活动才是古人过七夕时的‘标配’。”谈及七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艾露露这样跟上游新闻记者说。

艾露露关注中国传统民俗已有多年,此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逢传统节日推出的特色主题展有不少都是她在负责策划。“目前普遍认为七夕节是始于汉代。”后世流传很广的《西京杂记》(据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中就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艾露露说,这反映的就是当时的人们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巧艺,所以,最初“七夕节”更多是被称为“乞巧节”。


(资料图片)

△清代画作《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再现了当年妇女们在七夕节“投针验巧”的习俗

早期的乞巧节主题主要是祭祀、祈福、祈子、祈求巧艺。艾露露说,“这天晚上,妇人们会聚集在庭院里,设供桌摆瓜果,开展‘穿七孔针’之类的活动,祈求的就是织女保佑她们心灵手巧,女红精湛,福泽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后来加入了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古人过七夕的习俗也大多和技艺有关。

比如明朝著名画家仇英留下的传世名画《乞巧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就通过长卷的形式很好地展现了当年宫廷里过七夕的盛况。艾露露说,“在这幅长卷里,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庭院烛火通明,仕女们有忙着准备茶点、花果的,有聚在一起写字、聊天的,穿针乞巧和祭拜活动自然在画面里也有。”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作《乞巧图》局部(资料图)

具体来说,穿针乞巧、投针验巧都是古人过七夕的“标配”。穿针乞巧,就是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在月光下连续穿针引线, 成功就称为“得巧”,寓意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艾露露说,投针验巧则主要流行于明清两代。具体做法是,在七月初七,取一碗水在太阳下暴晒,再将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不会下沉,水底如出现笔直的针影,即“乞巧”失败。如果出现各种形状的针影,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就是“得巧”。这些都是古代女子为了祈求织女保佑她们心灵手巧,女红(gōng)精湛,福泽绵长。

△清代院画《十二月令图·七月》中描绘的清代内廷过七月的状况

△清代蓝缎绣花蝶活计中的脂粉盒

这里的女红指的是古代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等针黹技艺。“这是古代女子的必备技能,也是那个年代女子‘德才’的体现。”而女红的主要产出就是织绣配饰,它包含了荷包、香囊、扇套、表袋等可以佩戴在腰间的织绣小饰件。艾露露表示,目前三峡博物馆馆藏、出自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黄缎钉绫片‘蝠寿’活计”“蓝缎绣花蝶活计”就是女红的典型代表。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